品牌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强关系”?有这五大策略
出品/联商VIP专享频道
撰文/联商高级顾问团成员老刀
【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了“新品牌”是指利用新渠道以及新工具直接触达用户,并且通过交互双方对等传播模式以形成“用户口碑”为核心价值驱动的品牌。文章进一步解读了新品牌与传统品牌在价值链塑造上的差异,对于新品牌而言,社交的传播成为重要的口碑形成利器。而口碑源于“强关系”而非“弱关系”。要形成品牌与目标人群之间的“强关系”,文章提出了交互双方共创消费者价值的五大策略:以用户推荐率界定品牌价值、线下场景与线上流量互动的双驱动、如何生产“高浓度”的情绪价值、打造高度可感知的网红化“人设”、以内容驱动流量。】
如何重新审视一种新兴的供给侧以及消费人群的双重改变,这成为新时代企业家们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中国家庭消费的结构分层
首先来考量中国家庭消费的结构概况。去年底,贝恩咨询提出了M型的中国家庭消费水平结构,将当下以及到2025年期间中国家庭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取向分为五种类型:
第一种,叫“隐富型家庭”。数量规模大概在2300万,家庭消费主力的年龄阶层在30岁到45岁之间,这样的家庭有钱有闲,活在当下。
第二种,乐活家庭。数量规模在3200万。家庭主力年龄是高线城市的40岁到60岁的以及低线城市的45到55岁。这样的家庭有财富积累,追求品质。
第三种,潮流Z世代家庭。家庭主要构成是20岁到30岁的青年,数量大概在1200万,他们的标签是“追求精致生活,但并不富裕”。
第四种,都市夹心层。年龄可能大于Z世代,生活压力大。家庭规模在900万。
第五种,小镇老年家庭。大部分属于“空巢老人家庭”,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消费欲望及需求低。规模大概在1000万。
在贝恩的这一分类模型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家庭构成,这两部分家庭可能成为中国当下以及未来最具有消费能力的人群。这一部分消费人群的主流年龄层次介于30岁到50岁之间,无论他们处于乐活家庭还是潮流家庭抑或是偏向都市夹心层,他们具有很强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和不断尝试新事物的意愿,而且他们这个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家庭收入还在不断地向上移动。
以“追求精致生活,但并不富裕”的90后、Z世代人群为代表,尤其是疫情巨大影响之后,中国的消费结构不断分层,呈现K型走势:高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追求更高;但是中低端需求不断下沉,下沉市场成为一个基数庞大的群体。对任何企业而言,在思考如何面向未来的时候,首先需要界定清楚,供给侧应该锚定哪一部分的消费人群。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