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配送服务为何始终没有在美国大火?
出品/联商翻译中心
来源/The Atlantic
作者/Amanda Mull
编译/邱景业、姜仕佳
回首二十多年前,在互联网浪潮露出锋芒之际,《连线》杂志(Wired Magazine)就刊载过一篇关于食品杂货配送初创企业Webvan的文章,宣告其正式倒闭。当时,该初创企业的投资基金达十亿美元,而就在约一年半间,绝大部分基金就已挥霍一空,公司随即申请破产。这则唏嘘故事的开篇这样写道:“难以想象,在2001那个理性年代,一个线上食品杂货订购服务计划,在未经市场检验的情况下就能吸引私人投资者狂掷数亿美元”。回想起来,颇有几分玩味色彩。
曾红极一时的食品杂货零售商Webvan仍是行业人士分析的经典案例。图源:CNN
Webvan的失败并非个例,同时期,HomeGrocer、Kozmo.com也宣告覆没,该现象也导致相关产业在当时的硅谷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进入2010年代,消费者对于配送应用程序的关注开始出现上升,如生鲜电商DoorDash、Instacart、食材配送电商Blue Apron,以及亚马逊推出的会员极速达服务(ultra-fast delivery),各界纷纷摩拳擦掌,重启Webvan的声音又提上了日程。Webvan在当时坐拥独立的货品库存,且在濒临倒闭前仍有意愿花费十亿美元扩增新的分拣中心。要说这家公司带来了什么启示,现今的企业家与风险资本家似乎仍坚信一点:消费者至超市购物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过去几年间,Gopuff、Getir、Buyk,以及Fridge No More等一批即时配送初创公司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他们大刀阔斧,将这些巨额资金用于增设了数百个新的分拣中心,并且从亚马逊和优步(Uber)挖来高管,增设商品品类,将大量新员工麾入旗下。而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切实、可靠的配送服务,小到为消费者配送几百毫升的冰激凌、半打装啤酒,或者是在消费者研发新食谱时,为忘买某种配料提供不时之需。新冠疫苗尚未普及之际,受益于线上订购配送服务激增,该类公司得以发展壮大;显然他们也相信,即便疫情回落,该增势也只会有增无减。然而,据彭博社本周稍早一篇报道所指,部分该类企业正面临倒闭,其他则在寻找注资或买家,其他苦苦坚持下去的企业(如Gopuff)则正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为留存现金,不得不关闭真金白银新设立的分拣中心。
Gopuff、Getir、Buyk等配送公司纷纷推出15分钟配送服务。图源:各公司官网
迄今为止,不论新、旧Webvan公司,其运营过程都呈现着惊人的相似性。若探寻该类企业失败的根源,答案绝不是“高度重复性”,初创公司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就算其创始人和投资者破天荒提出了良策也于事无补;其症结之处在于,在全美范围内推行近乎即时的货物配送根本行不通,更别提人们对其创新乐此不疲。
基本上,所有初创公司经营之出发点都在于“便捷”一词。人人都需要食物、啤酒和卫生纸,但购置过程却稍显麻烦。试想,有时你已开火烹饪,你想起这道菜有一剂调料仍未购买,但又不能任由烤箱开着出门;有时你喝高了,身边却少了多力多滋薯片佐酒;有时则是因为眼下不想去或去不了便利店买东西。2017年,零售业媒体Grocery Dive刊登了一篇讲述Gopuff早期成功案例的文章。文章称,千禧一代和大学生将“便利性”置于所有购物变量之上,有时连价格因素也败下阵来,而该公司的模式则迎合了这两类群体的需求。随着这类注重“便利性”的群体在食品杂货市场上具有了更大的发言权,科技公司便纷纷投入巨资,试图以他们的理念重塑该行业,在与其他初创企业竞争之中力争上游。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