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零售数字化的“僵局”和“破局”思考
出品/联商个人VIP专享频道
撰文/关山
毋庸置疑当前很多零售企业得都活得很艰难,一方面市场需求疲软,另一方面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很难差异化,导致只能打价格战,企业生意增长缓慢乃至负增长,很多知名企业甚至黯然退出市场。
笔者一直从事零售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有幸亲身参与不少国内外企业数字化项目,得出一个结论,即零售企业对数字化目标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而是“做什么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企业需要对数字化需求更加明确,当然对数字化产出及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度关注价值变现、运营效率提升以及怎样实现业务高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怎样寻找蓝海?
笔者曾经和一美妆数字化负责人讨论市场红海和蓝海的问题,现在美妆市场竞争激烈,怎样寻找市场的蓝海呢?大家发现尽管竞争激烈,但很多打法上还是局限于打价格战,市场上陷入“不促不销”的窘境。
通过讨论仍然还发现一些尚未挖掘的空间,如品牌积累了千万级消费者数据还未有效开发:
·品牌花大力气招募而来的会员注册后再无转化;
·很多老会员沉睡了流失了,而品牌实际做的动作有限;
·市场部和媒介部每年投放花了上亿也回流了大量投放数据,但在后链路却未实现有效收割;
·数据平台沉淀几百张报表,但不同角色业务找数据时,发现要么找不到要么不好用甚至不知道怎么用;
大家一致认为蓝海不仅是在红海的边上,而更应该在红海的上边,企业在组织协同上、跨平台协同上、跨渠道协同上等仍存在较大的红利,但这都是深水区;
怎么找到突破口?
那怎么破局呢?话题比较大,先抛开公司“政治”原因,本次先从业务视角切入谈谈个人一些思考。以终为始来看,企业最终还是关注“开源节流、降本提效”这八个字,而这背后是涉及的运营和经营效率的有效提升。
1、先说说人货匹配效率提升
零售企业业务经营一个很大目标是解决人与货的精准匹配的问题。这里面两个关键点,一是对于人和货的业务理解深度,二是两者基于何种载体按照什么样的规则更好实现匹配。
第一点关键是标签体系建设。聚焦人的旅程及货的周期关键节点梳理并搭建,基于标签的精准圈人及精准圈货,实现人找货或者货找人。很多品牌都会搭建上百个各种维度的标签;
第二点就是消费者洞察。要寻找关键 MOT 场景,找到消费者真正的痛点、痒点、爽点,再结合运营工具等载体进行商品 cross-sell或者 Up-sell,而这背后涉及到与消费者调研、数据洞察、AIGC等技术应用的有效结合了。
a、案例解析:以某新锐内衣品牌消费者调研为例,通过收集几百份问卷及KOC深度访谈分析。
策略发现:通过问卷数据回收及分析有以下发现
·该品牌女性买该bra品类时非常注重品牌、对价格不敏感;
·购买内裤时往往会买一打,且并不太关注品牌,对价格较敏感...
策略执行:这种洞察算是相对深入的洞察了,但是再往下怎么结合运营平台工具使用呢?这又涉及到调研与运营的结合了,而这是一线运营人员操盘时关心的问题。
会员营销过程中,针对 bra 单品营销时可以不再是发优惠券,可以把合适内裤作为赠品,一方面增加消费者整体的价值感知,另一方面降低营销费用提升 ROI;也可以针对之前购买低客单 bra 的客户,为其推荐高客单的单品做 upsell等等,这样营销更有针对性,转化效果也有明显提升;
2、再谈谈业务如何与数据结合
对于数据的重要性企业上下已逐步达成共识,越来越多企业把自己的战略方向之一定为数字化,从业务数据化到数据业务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但接触很多头部企业下来发现,中间信息断层非常严重,很多数字化基建花大成本建设完后束之高阁用不起来,导致大家对数字化缺乏足够信心。一方面品牌内部有众多平台积累大量业务数据,但同时不同部门业务的需求及优先级各有不同,加上涉及众多系统平台及服务商协作,把业务与技术、系统、数据相结合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
通过什么样的抓手可以实现有效结合呢?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