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咖啡将何去何从?
出品/联商翻译中心
来源/C-STORE、NESCAFE、DREAM COFFEE
编译/松柏
多年来,咖啡如同摇滚乐和牛仔一样,在美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考虑到历史原因,在咖啡引入该国市场之际,似乎就与“赚钱”这个标签形影不离。以至于人们提及美国的咖啡文化时,想到的是“速度和数量”,而不是像咖啡文化之邦意大利那样,强调“放松和享受”。
据估计,美国人平均每天喝三杯美式咖啡。WIFI、远程工作和技术的崛起塑造出美国社会如今的咖啡文化,享受即饮咖啡的便捷和效率。早餐选项之一、打工人常备、路边自提,这些字眼成为咖啡文化的一部分。
在美国,现代咖啡消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超级浓郁、苦涩、事先研磨的商品化咖啡为特征,无需任何宣传。那时,人们对咖啡的关注都集中在商品上,并不关心它来自哪里或是如何烘焙的,唯一关心的就是它是否含有咖啡因,换句话说,人们喝它只是为了保持大脑清醒,而不是为了享受。
彼时,顺应时代需求,速溶咖啡横空出世。无需半小时或更长时间酿造,只需要将咖啡粉溶解在水中,这类咖啡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并一直延续至今。而另一类盛行的便是真空包装咖啡豆,与速溶咖啡一样,这些咖啡豆通常是来自不同产地的混合物,经过预烘焙和预研磨,往往颜色偏深且苦,缺乏精品咖啡的浓郁风味。
第二阶段是由星巴克主导,核心在于体验,咖啡馆文化也由此而来,咖啡贴上了社交的标签。至于产品本身,不再局限于陈旧的罐头装,而是各式各样的产品类别。即使有些品牌的咖啡豆烘焙过深,甚至是过度烘焙,导致咖啡变得过于苦涩或碳化味浓烈,但那也不是消费者“挑剔”的核心。近来,这些品牌还大力发展路边自提、线上下单和定制化服务,以期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的选择。
彼时,人们更注重创造和维持咖啡体验,而不是真正探索咖啡本身,所以咖啡师的概念破土而出,成为消费者和咖啡豆之间的“桥梁”。第二波咖啡通常也是深度烘焙且较苦,但相比此前已经有所减弱,其中不乏消费者对甜味需求的推动。由此,富含各种口味的浓缩咖啡饮料风靡一时,如焦糖玛奇朵或摩卡咖啡。
但第三阶段才是真正吸引我的。
随着技术的提升、咖啡文化的普及以及精品咖啡的渗透,人们开始关注咖啡豆的来源,种植环境以及冲泡方法。通过创新的冲泡技术、浅烘焙和独特的加工方法,消费者开始自行发掘全新口味,这是第三阶段,或者说第三波咖啡浪潮的特色,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优质产品本身的思考过程。
不过,当人们把咖啡作为一门学科或艺术来研究时,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辨别其中的细微差别,烘焙、研磨和冲泡,贯穿全过程。对于更高品质咖啡的需求无疑是主推力,但生活方式的更迭瞬息万变。在快节奏主导的时代,有没有什么渠道可以兼具便利性和高品质?
一、“快速”咖啡的现状
发表评论
登录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