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8年9月11日,沃尔玛公司中国第105家分店广东韶关店开业,联商网友廖志武通过实地考察,畅谈了对沃尔玛新店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本土零售业的危机思考。全文如下:
2008年9月11日,“9.11”事件的七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公司在中国的第105家分店落户粤北山城韶关,跟以往沃尔玛公司在中国其他分店比起来,韶关分店开张的意义非比寻常,这标志着国际零售业巨头吹响了挺进中国三线城市的冲锋号,这一天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零售行业的“9.11”,本土零售业所受到的冲击将不亚于原版“9.11”的恐怖袭击。
一、 狼来了,硝烟逐渐弥漫
很多市民慕名前往沃尔玛韶关分店参观后在本地的“韶关家园”网站发表了不少观感,我大略看了看,都是个人对该店的价格、环境的直观感受居多,有赞有弹,弹的居多,有批评沃尔玛的商品价格偏高的,有批评其装修差的,有诅咒其早日倒闭的,反正讥讽、嘲笑和诅咒的都有。我实地参观了该店的上下两层商场和停车场,大致同意有些市民指出的该店装修上存在着简陋的特点,货架上堆满纸箱,显得凌乱和随意,跟我们期待中的国际大公司有一定的差距。至于商品价格我倒没留意,皆因平时少购物,对价格不太敏感,不过我相信网民所言的价格跟其他卖场有偏差的情况属实,因为各大卖场同一种商品有个几毛钱的差价是正常现象,到各个超市去看看,可以发现各种商品跟其他商场相比有高有低的,但是绝对不会所有商品都比其他卖场高或者都低,这是价格策略,我不是专业搞商场的,不太留意。那地板砖可以算得上一大特色,有网民讥讽为“厕所的地板都比它好”,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意见,在本地各大超市中,沃尔玛的地板是最脏最差的,的确像网民指出的那样跟某个厕所的地板砖相类,至于导购线路的安排我个人觉得还有待改进,停车场的设计也有不足,但是作为一个国际专业的大公司,我想该公司有自己的道理的,所以不发表个人看法。
对于沃尔玛韶关店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跟我们期待中的国际大公司不太相吻合,很容易就能挑出一些毛病,虽然有网民跟帖为这家公司辩护说简单装修是为了节省成本回馈顾客,我看这不过是这些网民个人的善良愿望而已,参观完我的第一感受就是该分店开张得十分仓促,很多细节上的问题都没有认真对待,而广大市民对其预期很高,所以有点“见面不如闻名”的失落,难怪会有激愤的网民祝愿它早日关门大吉。
作为执世界零售业牛耳的超级巨无霸,沃尔玛并非浪得虚名,种种表面上的瑕疵并无损其霸主地位,对于一只狼而言,表面上漫不经心的慵慵懒懒只是一种表象,猎食的时候其身手之矫健往往令人为之瞠目结舌,杀伤力来自骨子里的内在力量,外人是很难详细了解其内在实力的。现在这只狼来了,挟着攻城略地的巨大杀伤力向中国零售业的最后乐土杀来了,激烈的争斗帷幕缓缓拉开,尽管争斗的血腥一时未显,但是这只狼毕竟来了,本土零售业将面临激烈而残酷的厮杀,商战硝烟开始弥漫飘扬了。
二、 国际零售业巨头A公司的盈利模式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官司,此段以虚拟的A公司替代叙述,因此造成行文上的生涩也是无奈之举,恳请读者原谅。开场白交代完,继续言归正传。
国际零售业巨头A公司在中华大地上攻城略地,战绩彪炳的原因并不仅仅只是“不是猛龙不过江”的原因,所谓“工夫在诗外”,大家平日里实地所见的商场的管理和布局仅仅是表面现象,只是A公司经营的一个方面,作为国际化的大公司,A公司在经营管理上的确有独到之处,这也是公司赖以起家的看家本领,但是A公司盈利的秘密并不局限于这么一个传统渠道,经验、管理模式可以模仿,但是品牌优势是无法简单嫁接的,A公司的品牌硬到足以可以不花一分钱来开设一家分店了,下面我们可以试着探讨A公司的盈利模式的奥秘。
假设A公司来本地开设分店,那么首先的就是需要寻找合适的店址,以A公司的行业至尊地位,进驻哪里肯定会带旺哪里,作为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绝对欢迎A公司的到来,合同一般是一签就是20年,头十年是零租金,后十年按如今市场租金结算,刨除了货币的贬值率,实际上A公司的场租基本上等于零,经营成本首先就比要自掏腰包付场租的超市节省了一大笔开支,对于享受不到免租金待遇的超市来说,一开阵就已经输了一局。给予A公司那么优惠的待遇,那么房地产开发商靠什么赚钱呢?这世上总不见得有免费的午餐吧?没有商人是不牟利的,不牟利不符合从商的基本规则,房地产开发商将A公司引入到自己开发的楼盘的作用在于提高楼盘的档次,从而提高售楼价格,贡献出两层商场的铺面换取高楼价才是开发商的目的,大家可以考察一下有国际零售巨头进驻的楼盘价格同比同地段楼盘价格就可以看出其中奥妙了。以A公司的名望足以吸引如云的顾客前来光顾,带来滚滚人流,内中潜在的消费量是巨大的,所以精明的开发商往往把最聚人气的第一层留给自己或租或卖,开发商的赢利点就在于一楼的商铺和出售商场顶上的住宅,A公司与开发商联手共创双赢局面,各得其所。
免费取得商场的经营场地当然得进行装修才能营业了,所以接下来就是装修商场。A公司开出的条件是带资施工,肯定不少装修公司激烈竞争,装修完成后再结算,这装修费用也用不着A公司自掏腰包的,A公司开分店招商时,众多的供货商都来竞标,一些中小型的供货商能把商品顺利摆到A公司的卖场就是一个胜利了,毕竟能进入A公司的卖场说明自己的产品质量上起码能跟国际标准接轨,对于供货商而言这是一个提升自己品牌的一个良好机会,谁不想抓住这个好机会啊?想进来的话那就在确保产品质量的条件下再给足相关费用吧,国家有规定禁止收取入场费的,A公司不干违法违规的事情,人家收取的是促销费、宣传费,供货商众多,这笔费用不是一个小数,支付装修和员工培训费用绰绰有余,A公司就能这样不掏半文钱完成开设新店的工作。
批量采购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了,A公司的采购数量极为惊人,所以在采购成本上能获取比通常优惠率还要低8个点,在A公司卖场上的商品也就会比很多超市便宜了,甚至有些商品价格比市场上的批发价还便宜。有位小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开士多的朋友就常到A公司以及其他大型超市购买商品回来卖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大型超市的一些商品价格比市面上的批发价还要低。低价是吸引顾客的一个法宝,商品齐全、价格低廉的A公司卖场自然能吸引众多的顾客,但是作为世界零售业巨头A公司的盈利并不仅仅在靠从零售业的交易额赚取差价,A公司的盈利在于善于运用供货商的货款投资。A公司与供货商半年结算一次,假设A公司一个卖场一年的营业额为十亿,那么在半年时间内,A公司手中起码有伍亿的现金在握,这等于是伍亿无息贷款,可以给A公司用作免息投资,分店众多的A公司将各店的营业额汇总起来,那该是多大的一笔资金?别的不干,拿去炒股就不得了了,当然炒股只是为叙述方便的假设,有那么多流动资金干啥不成?何况作为一家上市公司,A公司每开设一家分店,都可以将免费使用的场地算入公司资产,无形中给公司业绩增添了良好业绩,拉动公司股票升值的同时,A公司的财富也就随之而上升了。
经过粗略分析可以大致知道A公司的盈利点在于一是利用与供货商结算的时间差,可以调集大量现金供投资增值;二是利用把免费的卖场计算入公司资产总额,提高公司业绩,提升股价实现财富增值;三是零售业中赚取供货商与市场之间的价格差。A公司所具有的巨大品牌效应是其他同行所望尘莫及的,基本上就是你拥有了A公司授权开设新卖场的授权书的话,你就可以空手套白狼地赚钱了。相形比较之下,本土以及其他外来的零售商开始的卖场,在成本上就比A公司增加了不少,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 中国本土超市发展模式
中国本土超市的发展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一般只能局限于某个城市或者有限的局部区域,无法跟国际零售业巨头潇洒走四方相提并论。原因何在?
除了实力上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本土地方超市的关系网只能局限于一地,在中国没点关系网想办点事是非常困难的,一个企业能在一个地区站稳脚已属不易,要向外扩张困难实在很大。国际大公司不但具有雄厚的实力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很重要的还在于享有许多官方、民间的优惠政策,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所以攻城掠地,所向无敌。
零售业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蕴含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期间利润丰厚,很多商人都冲着这个美好前景而来,尤其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自己建的楼盘,用以自办超市,可以做到完全的零租金,自己以为具备了低成本经营的条件,可以从零售市场上分得一杯羹,所以贸然将在其他生意如房地产等项目上赚取的资金用以投资超市,亏损得一塌糊涂还往往莫名其妙,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个环节上,其实经营超市场租只是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采购商品的环节上,这些本土超市由于规模远远比不上沃尔玛等跨国公司的规模,所以不能享受跟那些国际零售巨头相同的优惠,这样成本又上涨了,本土超市在收取供货商的各种费用的时候,同样也不能跟国际零售也巨头相比,在跟供货方结算以及享受国家、民间优惠上同样不可比拟,因此本土零售业与国际零售巨头在起点就不是站在同一起跑线的,这就是本土超市经营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目前本土超市一般都处于这种立足局部区域经营的状况,虽然很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能像永安南城这样具有挺进外地实力的超市属于少数。比如在深圳特区办得比较红火的茂X超市,老板据说从其他生意转行做零售的,估计关系网也只能局限于特区当地,这家超市在市内到处可见,呈一派生机勃勃之势,但是一离开深圳市区,就很难找到这家超市的招牌了,
这家超市目前也仅仅能在深圳这个特定的区域经营。本土超市突破地域界限,往外地发展需要很强的实力,而且风险颇大,早几年在北方有家购买了美国品牌和全套经营管理模式的超市一度十分红火,分店几乎开遍北方各大城市,极盛时多达三十多家,以至于同样经营零售业的泰国某集团见其业绩良好而打算全盘收购这家超市,出价人民币十二亿元,该超市的老板当时欠银行贷款八亿多,自忖就此卖了公司的话自己只能纯赚三亿多,看到正红火的超市,自己盘算公司品牌和业务还有上升空间,就谢绝了收购提议,没几年,由于扩张过度,资金链断裂引发连锁反应,三十多家超市全部倒闭,老板由于没能还清银行贷款而被银行告上法院吃了官司,该老板早加入了美国国籍,见势头不对,马上潜回美国不在踏上中国大陆半步,现在顶着中国政府的通缉令在美国混日子。上面的这个故事是我尊敬的一位前辈亲口所述,该前辈跟那个倒霉的老板是好朋友,关系极为密切的,故所知甚祥,我尊敬的这位前辈也曾经涉足超市行业,付出了亏损4000多万元人民币昂贵学费后才摸到了一点超市经营的诀窍,奈何由于受改革开放中的一些失误所累,中国零售业已经自动放弃了先机,自动降低起点后知后觉地来跟国际零售巨头竞争,无形中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有鉴于此,该前辈毅然壮士断腕,推出了这个行业,只是站在岸上看热闹,自己是绝对不在参与这个行业了。
可见本土超市在起步阶段就先天不足了,要跟国际零售业巨头抗衡的话,在如深圳茂X百货那样在站稳脚的局部区域尚可一拼,但是总的说来不乐观,我可以断言本地超市步特X店后尘走上绝路的将陆续有来。
四、 市场发展态势展望
韶关的超市竞争激烈,除了本地原有的几个超市,近年来,有大润发、益华百货、永安南城和最新开张的沃尔玛进驻,给弹丸之地的韶城增添了数个大型超市,除了已经倒闭关门的某系列超市外,本地的惠福、东明广客隆、华星等与外来猛龙展开激烈竞争(苏宁、国美走的是电器销售路线,自成一派,可以不算在内)。前面我说过,管理模式可以效仿和借鉴,但是企业的品牌效应和优势是不能被模仿的,尽管本土超市可以模仿国际零售业集团的成功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但是由于先天上的差距无法弥补,在经营成本上始终输了一筹,将来随着家乐福、易初莲花等国际超市的陆续进入,市场需求逐渐饱和,不具备规模效应的本土超市的生存空间将日益缩小,经营将逐步陷入困境,最终要么倒闭要么在微利的情况下惨淡经营,或者向县城等四线城市转移。倘若这一前景被我不幸言中的话,本土零售业的发展将会朝着小型的士多发展,在各个社区的边边角角苦苦挣扎。
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布局成功的国际零售业巨头继续蚕食市场,向县城这类四线城市延伸的话,无疑是为本土零售业敲响了丧钟,届时国际零售业集团把三线城市的分店作为四线城市的上级店,可以继续保持成本优势,在四线城市的县城里,只要建立一到两个国际零售业巨头的分店就足以占垄断地位了,本土超市退无可退,要么化整为零以社区士多形式经营,要么就只好彻底失败了。
古语云:居安思危。又云:未雨绸缪。在当前虽有困难但尚可生存而前景不乐观的形势下,本土零售业宜及早应对,寻求应对策略,尽管前景不太乐观,但是不等于只能坐以待毙,办法肯定还是有的,只是这是另一篇文章所讨论的问题了,敬请关注下一篇文章《国际零售业No.1本来不应该是沃尔玛》。
(联商网友投稿 作者廖志武)